English

沙海明珠亦喜亦忧

1998-07-2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宗立 杨永林 刘鹏 我有话说

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像两条巨大的黄龙,将甘肃省民勤县紧紧拥抱着。它的东南边缘有一座三面环沙、面积为67公顷的沙生植物园,这是我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地区特色的植物园。它始建于1974年,被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列为重点科研项目,原林业部投资40万元,历经数年筹建,鉴定验收时荣获国家林业科技成果三等奖。

7月中旬,记者一行来到民勤沙生植物园,只见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杨树高耸入云,夹道成荫;千姿百态、异国他乡的各类沙生旱生植物成丛连片,竞相媲美;一团团、一簇簇鲜花万紫千红,散发着扑鼻的香气。园内至今存有较为完整的明代长城和两处烽火台。当我们登高远眺欣赏这里的美丽景色时,仿佛置身于绿色海洋之中,同伴们无不感慨:真是一颗沙海明珠!

陪同我们参观的沙生植物园主任介绍说,该园是以引种驯化沙生旱生植物的栽培选育为中心,直接为治沙造林服务的科研机构。在主人的引导下,我们逐一参观了灌木区、乔木区、濒危植物区、经济植物区、固沙造林试验区等,还看了建有主要沙生旱生植物蒸腾耗水观测试验场、植物标本室和沙区动物标本展览室等科研设施。据统计,该园已经引种栽培各种沙生旱生和中生植物500余种,分属61科221属。经过多年实践,筛选出梭梭、花棒、毛条、沙拐枣、新疆杨等上百种优良树种,已在我国荒漠、沙漠地区广泛推广应用于防沙固沙。结合生产实践,科研人员还总结发表了数十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,使民勤沙生植物园成为我国乃至国际上沙生植物科研、科学交流的重要场所。该园开放以来,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,每年接待有关专家、学者及旅游者数千人次,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种苗交换和学术交流关系。

可是,在采访中,我们也发现大片树种枯死了。主人沮丧地告诉记者,园子建成后与原林业部脱钩,上级主管部门甘肃省林业厅叫他们自己创收,但是他们毫无门路。水是维持动植物生命的源泉,可是水从哪里来?这里年平均降水量110毫米,年平均蒸发量达到2485毫米,只有靠打井灌溉树木。60年代这里还可以挖沟取水,8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每年以0.5至0.6米的速度急骤下降,致使10多种根系浅、抗旱差的树种干枯而死或濒临灭顶之灾。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,使70年代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学生已先后离开,现在只剩下7名职工。过去兰州、北京一些农林院校的大中学生还整班来这里实习,现在不来了,园子也无力接待。由于缺少经费,从1984年至今,园内几乎没有引进一个品种。建园初和建园后,陆续打了20多眼机井,地下水位下降后,许多机井效率很低,也无钱加深改造。他们呼吁:再这样下去,这座沙生植物园生存难保,沙海明珠将消失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